跳至主要內容

    能見度區域變化

    能見度區域變化

    許大偉、莫慶炎
    2011年3月

    氣象學上能見度是指正常視力的人能夠看到和辨認出適合目標的最大距離。當光線被空氣中的水滴、沙塵或懸浮粒子吸收和散射時,能見度便會降低。香港雖然面積不大,但受地理及氣象條件影響,偶然會出現較大的能見度區域變化,以下是其中兩個個案。
    2005年2月17日,廣東沿岸一帶吹著偏南風,這股濕潤氣流經過較涼的海面時,空氣中的水份凝結成霧。當日清晨,橫瀾 島錄得相對濕度為100%,反映水汽已達到飽和程度,在海霧的籠罩下,附近海域的能見度下降至300米左右。同一時間,赤鱲角的相對濕度則只介乎75% 至80%,條件不利於霧的形成,該區能見度維持在10公里以上。及至早上8時,兩地能見度的差異更大,橫瀾島一度低於100米,赤鱲角則高達15公里。
    2007年1月1日,華南持續受乾燥東北季候風影響,普遍天晴。當日下午,香港大部份地區吹和緩東至東北風,天文台的能見度達到30公里;在西部例如赤鱲角一帶則吹著微弱西北風。在西北風和偏東風匯聚的情況下,加上離地面約1公里處有一逆溫層造成大氣較為穩定,空氣中的懸浮粒子難以擴散,赤鱲角的能見度曾下降至3100米。要得知分區的實時能見度,可以參閱天文台網頁,網址為 https://www.hko.gov.hk/tc/wxinfo/ts/index_vis.htm
        
    1
    圖1   2005年2月17日早上8時,香港分區能見度。大嶼山的山脈阻擋了潮濕的偏南氣流,不利霧在赤鱲角附近形成。
    2
    圖2   2007年1月1日下午1時,香港分區能見度。微弱西北風與背景風在赤鱲角附近匯聚,令能見度下降。
    QR code